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 生态餐厅 温室大棚 智能温室配套系统 温室资材
1 2 3 4 5 6
新闻中心
湖北 已有3980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建设
发布时间:2022-08-24 08:15:57 | 浏览次数: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

夏粮丰收季,从北京传来喜讯:国务院表彰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省份,我省榜上有名。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作为粮食主产省,湖北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发源地,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用高标准农田“托底”粮食安全,藏粮于地,端稳“中国饭碗”。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980万亩,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以上,亩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节本增效500元。

高标准建设——

粮食产量亩均提高100公斤

秧苗青翠欲滴,田野机声隆隆。麦收刚过,农机手们又开始忙着为下一季播种希望。

“咱村完成了9个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在农机下田作业方便,利于灌溉和排水,粮食增产不是梦!”6月5日,来凤县漫水乡桶子村党支部书记田汉介绍,去年该村推进258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才有了如今“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良田模样。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鱼米之乡的湖北,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压器”,持续推进。

2019年,省政府挥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挥棒”,优先安排“两区”、优先安排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区域、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优先安排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参与农田开发,形成“五个优先”的总体思路。

紧接着,建章立制,搭建“四梁八柱”。我省先后制定了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办法、评价激励实施细则、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指导意见等5个“管总”文件,遴选了首批6大类、共376名省级农田建管专家库名单。

破解资金瓶颈,各地纷纷探索多元投入机制。江陵县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机制,整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等项目资金,集中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枝江市落实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策,吸引丰联佳沃、桔缘合作社等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出中化MAP农场等一批“高效粮仓”。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980万亩,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以上,粮食生产能力亩均提高100公斤左右。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2021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59元,较2016年净增5534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实现了良田粮用,稳住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我省粮食总产连续9年达500亿斤以上提供重要支撑。”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说。

高效益利用——

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农田方正连片,沟渠纵横有致,绿化带整齐划一……

“瞧!这是荆州区打造的绿色农田创新建设示范区。”顺着荆州市荆州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邓如华手指的方向,一片整体的沃野尽收眼底。

在荆州区李埠镇沿江村,成片的农田里栽种着西蓝花、有机花菜、莴笋。来自旭东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刘玲欣喜地介绍:“管道铺到每块田,200多亩蔬菜只需轻点几个开关,就可以完成灌溉、施肥等工序,节水节肥又高效。”

去年6月,5680亩绿色农田示范区在沿江村建成,包括土壤改良、农田生态循环水网、农田生态廊道等十大工程。“李埠镇是蔬菜大镇,普通田种一亩蔬菜利润2000元,示范区可以达到4000元!”邓如华说。

绿色农田是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202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绿色农田建设,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学原理导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物涵养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

“与传统农田相比,绿色农田更注重提质、增效、节本,更强化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省农业农村厅副厅级领导李胜强介绍,比如,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为农田补充微量元素,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将优质水源引入项目区农田灌溉,与项目沟渠、塘堰等水系连接贯通,建设生态循环水网,实现可循环综合利用。

武汉市贯穿生态理念,去年实施绿色农田项目5个,核心区亩均投资4700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2万亩。

当阳市去年建设绿色农田示范区1.5万亩、辐射带动区3.5万亩,包括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农田质量监控监测等三项工程,持续促进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持续改善和转型升级。

目前,全省新建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核心区面积19.17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53.35万亩。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生态转型,探索建设一批绿色高效、量质并举的示范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

高质量管理——

“五牛下田”变“一盘棋”推进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

过去,由于渠道分散,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五牛下田”,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合力。201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三定”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职能被划归到农业农村部门,建设大大提速,尤其是2021年、2022年,我省每年建设任务均超过400万亩。到2030年,全省将建成5309万亩,占湖北现有耕地7152.9万亩的七成四。

机构整合后,一项项创新举措开始推行。

为了强化藏粮于地的政治责任,全省完善省级监管措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等内容,不定期组织项目质量“飞检”。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启动省级农田建设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对接省自然资源厅数据系统,实现建设信息全过程监管,打造全省耕地保护、农田建设“一张图”、项目监管“一张网”;在全国首发两个指导项目建设招标的电子化规范文本,确保工程从立项到验收的各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量大、涉及面广。为规范管理,我省积极探索农田建设管理的权利约束办法,开创性地建立了项目建设选址权、项目立项审批权、项目实施计划批复权“三权分置”制度,由县里决定项目在哪里建,市州决定项目立项条件和技术设计是否可行,省里决定项目投资计划的投向和投量。“三个关键环节由县、市、省三级拍板,责权明晰,从制度设计上让农田建设项目在阳光下运行。”曾参与过多次项目审计的建管专家贺小东说。

各地不断强化质量监管,完善管护机制。

武汉市今年按照“先建机制再建项目”的思路,提出施工前必须有经营主体、有经营品种、有管护机制的“硬杠杠”,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有人种、有人管。

襄阳市制定管护实施办法,签订管护协议,筹集管护资金,以村组为单元,明确管护责任人,并对管护人员统一培训,保证机电井、泵站等基础设施规范操作,长期发挥效益。

江陵县按照“谁受益、谁管理”原则,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调动受益主体管护积极性,明确乡镇、村、组具体负责。

统筹“建、管、用”,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让种粮主体更有底气大胆种粮。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新农机防合作社流转水田1.7万亩,连续3年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1.3万亩,今年又扩种早稻、复种晚稻。仅咸安区,今年扩大1万亩双季稻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9万亩,预计可增产800万公斤。


                                                                                                                                                       来源:湖北日报、金台资讯、央视网-新闻直播间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世界5G大会丨智慧农业,如何靠5G提“智”?
 下一篇:6项花卉标准列入2022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

电话:400-6165986
邮箱:zz@aonongyuan.com
地址:郑州市经济开发区航海东路第六大街124号     版权所有河南奥农苑温室工程有限公司备案号:豫ICP备160184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