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 生态餐厅 温室大棚 智能温室配套系统 温室资材
1 2 3 4 5 6
新闻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农业的五大特征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7:59 | 浏览次数: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有别于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时空背景、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既有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特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利分置为基础的现代化。

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成的,而我国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要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去实现。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最重要体现,也是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础。从实践看,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从根本上保证了广大农民平等享有基本生产资料,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当前,我国农业的内涵功能、要素投入结构、外部条件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需要适应新形势新阶段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强化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进一步丰富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超小规模经营、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的现代化

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多,人地关系比较紧张。这里,人地关系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从资源占有量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关系紧张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尽管日本、韩国等东亚小农国家的人地关系也普遍紧张,我国却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从功能角度看,农村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同时还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关系到乡村社会稳定,人地关系调整及与其他要素的自由组合配置受到一定约束,进而影响到农业要素配置效率。与此同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像我们一样需要满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超大规模人口引致的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决定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由此,要在超小规模经营基础上有效满足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

(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

与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来推进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伴生发展过程。从历史看,还不存在一个人口大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同时推进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例,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极具特色的时空背景。也要看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依存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并行不悖。如果能够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有效同步起来,必将创造全球农业现代化新范例。

(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区域资源禀赋高度异质性、实现模式多样化的现代化

尽管任何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但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也少有。我国国土广袤,地形地势复杂,不同地区水土资源、气候资源、物种资源等存在很大差别,农业生产地域特色鲜明,呈现出多层次性。这决定了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将是多种多样。同时,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为此,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不可能齐头并进,必然是以多元化模式推进的,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会有先有后、程度上也会有高有低。

(五)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旨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这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逻辑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大为不同,而后者往往带来的是贫富分化、小农户破产甚至消亡。作为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也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业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不完整的。因此,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动力机制
结合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历程看,制度供给、技术进步和市场建设等长期发挥着主导作用,构成了驱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动力因素。


(一)制度适变性演化:宏观战略、农业政策与制度改革的共同作用

在宏观战略层面,从重工业优先发展,到改革开放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再到新时期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我国城乡工农关系总体不断优化,其实质是国家战略导向下资源要素配置方式和结构的系统性转变。由此,不仅改善了资源要素长期从农业农村净流出的局面,同时也提升了城乡之间经济循环的畅通性,带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活力释放。

在农业政策层面,以全面取消农业税为标志,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实现由“取”到“予”的根本性转折,我国农业政策从过去被动式调整转向主动为农业农村设计政策,以农业补贴为核心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相继出台,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带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新模式,乡村产业发展边界不断拓展。

在制度改革层面,改革开放初期赋予农民生产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业自我积累能力和发展活力。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的推进,有效激活了市场、要素和主体,畅通了城乡要素流动、商品流通,成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进入到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将更加取决于宏观战略导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农业政策的优化调整和改革的纵深推进依然是重要的制度动能,但城乡改革的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创新扩散: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有效结合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达到相当高的均衡水平;而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打破了技术滞后的低水平均衡,我国农业告别了“靠天吃饭”“人扛牛拉”的传统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呈现以下几个演化态势:一是适应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农业科技从“点”上创新向链式创新转变,即从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转向种养加销、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技术创新耦合,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二是农业科技从聚焦“量”增向实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尽管过去高产品种、现代化学投入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带来农业产出的较快增长,但同时也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促进了重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统一。三是农业技术创新从粮食领域向大农业拓展。适应食物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要求,在强化粮食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向大农业领域拓展,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

未来,科技创新依然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多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科技与劳动力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将推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

(三)渐进式市场化转型:优化农村市场结构和完善定价机制并行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高度的市场化水平,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表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对城市和农村都是如此。市场化建设过去是,将来仍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动能。农村是公认最早引入市场机制的领域,农民率先进入市场,市场化一直引领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去40多年来,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走出一条渐进式道路,将传统农业逐步带入现代市场经济轨道。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市场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相比而言,一些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时,市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产品和要素定价机制也相对健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在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推进的,需要探索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进一步强化农村市场化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大农业转型。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太阳能光伏发电温室大棚
 下一篇:连栋智慧温室大棚

电话:400-6165986
邮箱:zz@aonongyuan.com
地址:郑州市经济开发区航海东路第六大街124号     版权所有河南奥农苑温室工程有限公司备案号:豫ICP备16018452号